
苏州工业园区30年发展历程
从1994年诞生至今,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,在中国人的说法里,这已经是一个而立之年的成年人了。苏州人习惯亲切地称之为“园区”,而非全称,这体现了当地人对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外地朋友初来乍到,听到“园区”可能会感到困惑,但苏州的园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烟囱林立的工业区,而是集宜居宜业于一体的花园城市,房价更是苏州之最,这充分展现了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发展的成果。

网师园见证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展
关于苏州工业园区落户苏州的始末,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。但事实是,新加坡方面经过了慎重的选择,苏州在区位优势、文化底蕴和人才素质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,这才是苏州工业园区最终落户的关键。并非像某些传闻所说,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就决定了最终结果。老市长章新胜曾多次澄清了这一误解。一些细节更能体现苏州的用心:李光耀先生在北方某市考察时,酒店水龙头冷热水接反的细节让他感受不佳,而在苏州,会议主办方得知其花粉过敏后,立即撤除了会场鲜花,体现了苏州人细致入微的服务。苏州人用“绣花针功夫”来做事,精益求精,这正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基石。苏州工业园区的选址最初曾考虑过上海,但最终选择了苏州,这与苏州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细的做事风格密不可分。
鲜为人知的“三人小组”与苏州工业园区
1993年下半年,随着中新两国高层领导的频繁磋商,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原则上已确定。国务院办公厅催促江苏省政府报送审批材料。当年12月,省政府派副秘书长沈振寀与时任省对外开放办处长的潘云官到苏州,与时任苏州市计委副主任肖宜美、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廖建共同起草项目建议书。这支“三人小组”,在简陋的办公环境下,以海南洋浦开发区的框架为基础,克服重重困难,起草了项目建议书,并最终促成了项目的顺利审批。“三人小组”成员各司其职,肖宜美思想活跃,潘云官逻辑清晰,廖建文笔流畅,他们的通力合作,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们不仅起草了项目建议书,还在北京期间代拟了国务院对园区项目的批文,这份被称作“国函9号通知”的文件,成为日后园区发展的尚方宝剑,体现了苏州人的智慧和远见。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,离不开这些幕后英雄的付出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赛鸽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苏州工业园区30年:3个鲜为人知的秘密!你不知道的蝶变之路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